劳动传承文化,美食点亮生活 ——“美食与生活”劳动实践课之九十七、九十八、九十九、一百

作者: 编辑:何磊
发布时间:2025-06-30   浏览次数:10

      2025530日至613日,“美食与生活”劳动实践课先后在分别在东区教工食堂、高新园区学生食堂A区和西区学生食堂顺利开展,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、科学考察探险协会及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等学院的72名同学,参与了美食实践活动。

  530日,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22023级的16名同学在东区教工食堂参与了第九十七节劳动实践课。课程由科技成果转化院党工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陈晓伶担任思政老师,中国烹饪大师吴斌担任专业老师,饮食服务集团办公室李伟、东区教工餐厅白案厨师谢小利分别担任助教。

   

   陈晓伶老师以“端午话廉洁——屈原精神与青年成长”为主题,向同学们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。她指出,端午节不仅是传统节日,更蕴含廉洁自律的精神象征——粽叶层层包裹寓意抵御诱惑,龙舟竞渡体现规则意识,雄黄驱毒象征清除思想“病菌”。她强调,屈原的廉洁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激励青年学子坚守正道、严于律己。

  随后,吴斌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粽子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亲手体验了选叶、填米、包裹、捆扎的全过程,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在欢声笑语中诞生。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传统美食的魅力,更在劳动中体会到耐心与专注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  66日,科学考察探险协会的12名同学在高新园区学生食堂A区参加了第九十八节课程。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新美担任思政老师,中国徽菜烹饪大师郑国陈担任专业老师,饮食服务集团办公室葛孟甜、厨师陈良胜分别担任助教。

  董新美老师以“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”为题,向同学们讲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,以及首任校长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和丰富内涵,强调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。她强调,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,可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,能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。

  郑国陈老师随后教授了渝派川菜“香辣虾”的制作方法。从虾的处理、配菜切配,到调味炒制,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烹饪流程。当一盘盘色泽金黄、香气四溢的香辣虾出锅时,大家纷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,成就感溢于言表。

 

 

  67日,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的15名同学参加“美食与生活”劳动实践课堂之第九十九节课。他们走进西区学生食堂,化身“食堂体验官”,进入食堂后堂,深入了解食堂运作以及食品加工的规范流程。

   在后堂参观中,同学们发现食堂不仅保留传统烹饪方式,还配备了恒温恒湿传菜柜、自动包包子机等智能设备,纷纷感叹“科技让餐饮更高效”。随后,同学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包粽子,从折叶、填料到捆扎,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细致与耐心。有的同学包出“创意粽”,有的虚心请教改进技巧,现场氛围温馨融洽。

 

 

  613日,来自化学科学学院、公共事务学院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29名同学在东区教工食堂参与了第一百节劳动实践课。课程由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宫晓梅担任思政老师,中式面点高级技师孟呈娟担任专业老师,饮食服务集团办公室李伟和糕点厂西点师向泽勇担任助教。

  宫晓梅老师以“古丝路的种子开出繁盛的花”为主题,向同学们介绍了小麦与面食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内涵,进而引申出“南米北面,南袁北李”。她指出,小麦一轮又一轮的生长、成熟,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让同学们重视美食,爱美食、爱生活、爱自己、惜生活和生活中的美好。她特别强调,袁隆平和李振声的担当作为与奉献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,激励青年学子砥砺前行、不忘初心。

  随后,孟呈娟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曲奇饼干的起源类型和制作工艺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亲手体验了将面糊放入裱花袋并挤到烤盘的过程。当香气十足形状各异的曲奇饼干端出来,同学们洋溢满足的笑容,在劳动的过程中,体会到了快乐与成就。

 

 

  “美食与生活”劳动实践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,让同学们在亲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。从端午粽子的文化传承,到川菜烹饪、西点烘焙的技艺学习,再到食堂工作的深度体验,每一堂课都成为同学们感悟劳动价值、培养实践能力的生动课堂。未来,饮食服务集团将持续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式,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磨砺意志品格、积淀实践智慧,让劳动教育成为滋养全面发展的沃土。